close
從這篇可以清楚釐清同類療法和傳統醫學所用的原理方法是完全背道而馳的,一個是為了消除症狀而去消滅打壓攻擊這些症狀;另一個是表面要助長這個症狀,因為症狀是好的,但卻無形中加速免疫系統的工作,反而使症狀消失,因為身體自己治好自己了。

同類療法的道理還真的有點玄,不過仔細想想,和很多教養的理論還蠻類似的呢!直得細細品味。





了解副作用



從藥學的角度,其實沒有所謂的副作用。

藥物本來就有很多作用,有些是我們喜歡的,有些是我們不喜歡的,不喜歡的我們就稱之為副作用。

想一下,當一個小孩子感冒時,傳統的治療方式是什麼?

一個小孩的身體,就像大人一樣,遇到感冒病毒時會產生大量的白血球來抵禦病毒,有些白血球和病毒會在戰役中死亡,所以身體會產生痰或鼻涕來運送排出這些[屍體]。

市面上的感冒藥的作用都是去阻止這些痰或鼻涕的黏液形成,使黏膜組織變乾燥,或是消除腫脹的鼻腔微血管。一但黏液形成被阻止了,孩子就會不能將死掉的病毒和白血球運送排出體內,這些分泌物會越來越乾燥,越黏就越難擤出或咳出。可以預見的,壓抑症狀通常會產生更麻煩的症狀,常常就是像頭痛和很多種的副作用,包括精神呆滯恍惚,昏睡,還有人會有幻覺,恐懼和行為上的問題。

這些症狀與其稱為副作用,不如說是藥物想要對抗身體天然的免疫力時,身體產生的直接反應罷了。

"解充血藥",就是讓腫脹的鼻腔的微血管消腫的藥很有效,但也只是暫時的。雖然它可以很有效地減少鼻涕的產生和暢通呼吸道,但是只要一停藥,所有的症狀又會回來,甚至比以前更嚴重。父母常常害怕停藥就是怕這些症狀又回來,然而時間一久,原來的藥量變得不夠有效,之後反而需要更強的劑量才能治癒。這種停藥之後出現的可怕狀況也不叫做副作用,而是稱為回復作用。

所以只要我們停止去抑制人體自然的努力,身體會自己修復自己,而且更加有效。

既然症狀是人體一種重要的防禦,去支持而不是阻止這樣的防禦才是合理的方法。


同類療法就是這樣的一種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tter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